受国内经济企稳回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影响,今年以来工业生产者价格在上年末止跌回升的基础上继续上涨,涨幅呈现冲高回落的运行态势。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为104.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IPI)为110.1。
一、工业生产者价格运行情况
(一)同比价格涨幅高位回落。
上半年 PPI上涨4.4%,涨幅比一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分月看,PPI月同比涨幅在2月份以5.1%创2012年以来的最高值后,逐月回落,3-5月份分别为5.0%、4.1%和3.7%,6月份受上年同期基数较低影响,涨幅再度扩大到4.0%;IPI月同比涨幅在3月份以11.7%创2012年的最高值后,连续三个月回落,4-6月份分别为10.2%和9.1%和8.4%。

(二)环比价格先涨后跌。
1-3月份, PPI环比逐月攀升,涨幅分别为0.8%、0.6%和0.2%,4月份起结束了2016年7月以来连续9个月持续上涨的运行态势,环比价格转升为降,连续两月下降0.5%和0.3%,6月份与上月持平;IPI环比经过连续13个月的逐月攀升后,4-6月份分别下降0.4%、0.3%和0.3%。6月份, PPI和IPI新涨价因素分别为0.7和2.3个百分点,比3月份回落0.9和1.0个百分点。

(三)购销价格保持“高进低出”运行态势,剪刀差先扩大后缩小。
上半年IPI高于PPI5.7个百分点,呈“高进低出”运行态势;各月差距先扩大后缩小,分别为5.5、6.4、6.7、6.1、5.4和4.4个百分点,6月份购销价格剪刀差比3月份缩小2.3个百分点(见图1)。
(四)翘尾因素明显高于新张价因素。
受上年价格前低后高走势影响,上半年PPI翘尾因素为3.3个百分点,对PPI上涨的拉动率达82.5%,高于同期新涨价因素(1.1个百分点)2.2个百分点。各月差距先缩小后扩大(见图3),分别为2.6、2.3、1.8、1.9、2.2和2.5个百分点。

(五)浙江工业生产者价格与全国比较。
1.浙江PPI明显小于全国。
上半年浙江PPI为104.4,小于全国(106.6)2.2个百分点,在全国三十一个省(市、区)中位居第26位,比山西(123.5)小19.1个百分点,比北京(101.2)大3.2百分点。在华东六省一市中居第6位,小于安徽、江西、山东、江苏和福建4.3、2.9、1.3、0.5和0.1个百分点,大于上海0.5个百分点。

2.PPI与IPI分化程度大于全国。
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的背景下,我省PPI与IPI走势明显分化,受产业结构分布差异影响,两者差距与全国相比更为明显。上半年我省IPI比PPI高5.7个百分点,两者差距比全国大3.6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差距最为明显,比全国大4.3个百分点。
2017年上半年浙江PPI、IPI分化程度与全国比较
项目名称
|
1月份
|
2月份
|
3月份
|
4月份
|
5月份
|
6月份
|
上半年
|
全国
|
浙江
|
全国
|
浙江
|
全国
|
浙江
|
全国
|
浙江
|
全国
|
浙江
|
全国
|
浙江
|
全国
|
浙江
|
PPI
|
106.9
|
104.3
|
107.8
|
105.1
|
107.6
|
105.0
|
106.4
|
104.1
|
105.5
|
103.7
|
105.5
|
104.0
|
106.6
|
104.4
|
IPI
|
108.4
|
109.8
|
109.9
|
108.4
|
110.0
|
111.7
|
109.0
|
110.2
|
108.0
|
109.1
|
107.3
|
108.4
|
108.7
|
110.1
|
差距
|
1.5
|
5.5
|
2.1
|
3.3
|
2.4
|
6.7
|
2.6
|
6.0
|
2.5
|
5.4
|
1.8
|
4.4
|
2.1
|
5.7
|
二、工业生产者价格运行特点
(一)PPI走势分化明显。
分类别看,生产资料价格涨幅明显高于生活资料;分行业看,37个大类行业产品价格呈现“29涨7降1平”,涨跌幅度相差29.6个百分点;分阶段看,部分行业产品价格冲高回落态势明显。
1.生产资料价格涨幅明显高于生活资料。
上半年,生产资料类产品价格上涨5.7%,拉动PPI上涨4.1个百分点,涨幅高于生活资料4.9个百分点,是拉动PPI上涨的主导因素。其中,采掘工业产品价格上涨4.7%,原材料工业产品价格上涨9.3%,加工工业产品价格上涨4.3%。生活资料类产品价格上涨0.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7%,衣着价格上涨1.0%,一般日用品价格上涨1.0%,耐用消费品价格上涨0.1%,涨幅比原材料工业小9.2个百分点。

2.逾两成大类行业产品价格涨幅超过两位数,对PPI上涨拉动率达八成。
在全省37个行业中,产品价格上涨的行业有29个,涨幅超过10%的大类行业有9个(见表1),占比24.3%。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品价格涨幅达24.5%,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品价格涨幅为22.2%。九个大类产品价格上涨共拉动PPI上涨3.5个百分点,拉动率达79.5%。
表2 2017年上半年浙江九大类产品价格涨幅及对PPI影响
大类行业
|
涨幅(%)
|
对PPI影响
(百分点)
|
|
|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24.5
|
0.90
|
|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22.2
|
0.65
|
|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
18.2
|
0.10
|
|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
17.1
|
0.35
|
|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
15.6
|
0.00
|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13.4
|
0.50
|
|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
13.2
|
0.00
|
|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11.5
|
0.77
|
|
造纸和纸制品业
|
10.2
|
0.20
|
|
合计
|
——
|
3.47
|
|
3.十大工业行业产品价格波动明显分化。
全省十大工业行业产品价格七涨三跌,拉动PPI上涨1.4个百分点(见表2),拉动率为31.8%。其中除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产品价格上涨分别拉动PPI上涨0.77和0.31个百分点外,其他八大类产品价格波动幅度在-1.5%—4.3%之间,对PPI波动影响较小。
表3 上半年浙江十大工业行业产品价格涨跌幅及对PPI影响
工业行业分类
|
涨跌幅度 (%)
|
对PPI影响
(百分点)
|
纺织业
|
2.9
|
0.31
|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0.7
|
0.06
|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
-0.5
|
-0.03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1.1
|
0.07
|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11.5
|
0.77
|
汽车制造业
|
-0.9
|
-0.05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1.5
|
-0.06
|
纺织服装、服饰业
|
0.6
|
0.02
|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
2.5
|
0.11
|
金属制品业
|
4.3
|
0.18
|
4.部分行业产品价格涨幅回落明显。
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高回落,与此关联度较高的行业产品价格涨幅出现大幅回落(见图6),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产品价格涨幅从3月份的21.7%至6月份的2.8%,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品价格涨幅从2月份的33.1%至5月份的15.2%,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产品价格涨幅从2月份的24.1%至6月份的7.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品价格涨幅从2月份的15.4%至5月份的7.7%,回落幅度分别为18.9、17.9、17.0和7.7个百分点。

5.近两成行业产品价格仍处于下降通道。
尽管多数行业产品价格受国际大宗产品价格上涨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但受制于原材料价格传导效应滞后及政策性因素影响,仍有部分处于生产资料加工末端的行业产品价格处于下降通道,在所调查的37个行业大类中,7个行业产品价格继续下降,其中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价格下降5.1%,仪器仪表制造业产品价格下降2.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品价格下降1.5%,医药制造业价格下降1.1%,汽车制造业产品价格下降0.9%,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产品价格均下降0.5%。
(二)IPI九大类产品价格全面上涨。
上半年,IPI上涨10.1%,所调查的九个大类产品价格呈现不同程度上涨(见图7)。涨幅超过两位数的有: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20.2%,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上涨19.5%,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上涨16.7%,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价格上涨14.5%,化工原料类价格上涨12.6%;其余4大类价格涨幅介于2.5%-7.1%之间。

三、工业生产者价格变动因素分析
(一)经济发展向好,支撑工业产品价格上行。
今年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国民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供给和需求稳定增长。1-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7%,出口同比增长15.8%,“三驾马车”指标均保持了一个相对较快的增长速度,表明市场需求比较旺盛。6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7,已连续11个月处于扩张区间,反映出制造业稳中向好,企业效益继续改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向好支撑PPI上行。
(二)去产能稳步推进,库存减少促进价格回升。
近两年来,中央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在去产能方面,部分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产量有了切实下降,截至2017年5月10日,全国共退出钢铁产能3170万吨、煤炭产能6897万吨,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63.4%和46%。2016年全国原煤产量34亿吨。下降9%,与最高的2013年相比,减少5亿吨。上半年,全省累计淘汰690家企业落后产能,完成目标任务69%。过剩产能的淘汰降低了企业库存,减少了低价恶性竞争行为的发生,有助于推动工业产品价格企稳回升。
(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主导作用明显。
今年以来,受欧美积极的货币政策、供需结构变动以及金融期货市场炒作等因素影响,石油、煤炭、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升势头强劲。其他大宗商品如有色金属、煤炭、橡胶等产品价格也先后出现反弹,对企业生产成本的抬升和销售产品价格的上涨形成有力支撑。3月份起,随着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高位回落,国内市场上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石油产品的交易价格也应声回落,据国家统计局对24个省(区、市)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今年以来,与国际大宗商品密切相关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产品价格呈现急速上涨、高位回落的运行态势(见图8),我省PPI中的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等行业产品价格先后转升为降(见图9)。受此影响,4月份起,我省PPI和IPI呈现环比下降,同比涨幅回落的运行态势。


四、当前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持续“高进低出”运行态势抬升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自2016年10月以来, IPI已连续9个月高于PPI,持续呈现“高进低出”的运行态势。浙江作为资源输入大省,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大幅抬升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同时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上涨幅度远远跟不上原材料价格涨幅,利润空间被挤压,对企业生产经营效益影响较大。1-5月浙江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低于全国7.8个百分点,也反映出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企业效益发挥的严重制约。
(二)上游产业原料价格快速上涨,无法及时通过产业链传导到下游产业。
今年以来工业生产者价格上涨较快的行业主要是中上游的资源性产品行业,下游加工制造行业产品受市场竞争激烈影响,价格尚未见底,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产品价格继续处于下降通道。上半年PPI中初级产品价格上涨13.5%,中间产品价格上涨5.3%,最终消费品价格仅上涨0.4%。表明上游原料价格快速上涨,无法及时通过产业链传导出去,抬升了下游产业企业生产成本,挤压相关企业的利润,不利于制造业经济的发展。